当前位置:爱看阅读网>历史军事>南明靖江王>第57章 军备

第57章 军备 (1 / 5)

桂林城外的火器靶场,硝烟弥漫,一队士兵正在打靶。

离士兵几十米处的高台,黄盖伞下,朱亨嘉举着千里镜欣赏。兵部左侍郎余朝相、兵部武备司郎中陈欣侍奉左右。

队正一边挥舞着令旗,一边下达军令。

“立铳!”

“啪”的一声,士兵们将火铳立起。

“装弹!”

士兵们取出一枚枚纸质定装弹壳,用牙咬开弹壳尾部,掰开火门,把弹壳里的火药倒部分于火药池,再把火门复位,将剩下的火药和弹丸用通条塞到铳管里。

“射!”

士兵们扣动扳机,龙头下压释放弹簧,燧石在火门上摩擦生火。

“呯!呯!呯!”

前方九十步一排靶子中,木屑横飞。

“监囯,这自生火铳成功了”。余朝相献宝式地对朱亨嘉说。

??

自生火铳,也叫燧发枪,不是啥新鲜玩意。早在崇祯八年,大明朝兵器专家毕懋康就研制成功了一种燧发枪,并将其记载于《军器图说》中,叫做“自生火铳”。

自生火铳其实就是改良版的鸟铣,区别在于将发火装置由过去一直使用火绳的龙头,改制为安设火石,扣扳机时,龙头落下与安设的燧石磨擦发火。

和普通鸟铳比,自主火铳有两个优点:其一、不需要点火绳,不易受风雨天气影响;其二、射击更为方便、节省了发射时间。

朱亨嘉有点不明白,既然自生火铳这么好,为什么崇祯大帝不推广呢?

一调研,明白了。原来有三个原因。

第一个原因:当时的大明朝没有能力制造出更优质的黑火药,从而造成了自生火铳发火率低。

早在戚继光抗倭时期,大明朝就已经出现了火药造粒工艺,让黑火药基本告别了受潮固化,但是当时的火药质量确实不咋滴,主要是配方有问题。而自生火铳对于火药又特别挑剔,不合格的黑火药造成自生火铳发火率低。

一开始,朱亨嘉认为火药配方好解决,“一硝二硫三木炭”,穿越者们不都这么说嘛。

结果一试验不是这么回事,主要是提纯的工艺不一样,大明朝的硝、硫、木炭杂质较多。不过这个配方相差亦不远,经过工匠们反复实验,终于琢磨出了最佳配方。

新的黑火药配方,威力更大。不仅解决了自生火铳发火率低的问题,而且同等装药量下,提供的动能更多,从而子弹射得更远。

通过定装弹药、改良火药配方和铳管,新型火铳的发火率提高到了百分之八十;射速提高到每分钟两发;射程由八十步提高到了九十步(明朝迈一足为跬,迈两足为步,一步大约1.3米左右)。这些在军事上意义非凡,火铳取代弓箭成为了可能。

上一章目录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