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爱看阅读网>都市言情>重生2002之纳米人生>第四十三章 海关恶心你

第四十三章 海关恶心你 (1 / 3)

其实目前市场上也有第三方的独立评测机构,为了给所测的商品排序,给消费者作为“购买指南”。所以,“测”之后,往往会对各种指标给予不同的权重来计算出一个“得分”,再根据这个得分进行“排名”。

而陈义哲的这间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机构则着重放在安全性的检测,这种检测其实比“排名”更加简单可靠。

因为即便是深度加工的配方食品,同一款产品的不同批次之间,往往也有相当大的差异。一次检测,最多只能代表“那一个批次的产品”,而无法代表“那一款产品”,更不能代表“那个品牌的产品”。在政府监管机构所做的抽检中,发布结果也只是针对“所抽检的批次”,而不是针对该款产品或者品牌。

这种同款产品之间的“批次差异”可能远远大于检测的不同品牌产品之间的差异。在国家标准中,规定了营养成分的“实际含量”与“标称含量”之间允许的差异,多数指标允许20的偏差。

举个例子说,一款产品的蛋白质含量宣称是3克,那么实际含量超过24克都算正常。国家标准之所以这么规定,是因为这是实际生产中现实可行的控制目标。如果减小允许的偏差(比如降低到10,意味着低于26克就算不合格),就会导致较多产品不合格,从而增加生产成本――生产成本的增加,最终还是要靠消费者来承担。而这种成本的增加,并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。也就是说,针对两款蛋白质标称值都是3克的产品,一个检测结果是25,另一个是31,“排名”结果显然是后者远远高于前者,但实际上,可能只是前者运气差被抽了一个含量低的批次,而后者运气好,被抽的那个批次含量高而已。

基于这种具有很大“偶然性”的数据,要去做出一个具有“确定性”的排名,对企业不公平,对消费者也没多大价值。

有的测评选取企业并不进行定量控制的指标来作为“安全性”的测评标准,还美其名曰“比国标更高的标准”。比如说农残、重金属、微生物、清洗剂残留等,国家标准设定了“安全限”――安全标准的含义,是“只要不越线就不会危害健康”。

在实际生产中,企业也只是控制到“安全线以内”。有的企业会设定更严格“企业标准”,也还是控制到“标准之内”,在“线内”的实际数值同样有高有低,相差巨大。

比如微生物,同一条生产线、同一款产品、相邻的两批产品,一批的菌落总数是5000而另一批的只含有50,在实际生产中司空见惯。当安全标准是10000的时候,不管是5000还是50,都是“合格”的会进入市场。对于“一测定排名”的检测,抽到哪一批产品完全是运气使然了。基于这样的检测结果去“排名”,无论检测过程如何“独立”如何“专业”,结果都没有代表性。

即便是认可这些“没有代表性的数据”,去做“排名”也没有多大意义。排名需要算出一个“分数”,就需要对各项检测的指标进行“量化”和“加权”。一方面,这些“量化”和“加权”本身就很主观;另一方面,可能有更重要的因素并没有被纳入检测或者考量。

上一章目录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