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爱看阅读网>历史军事>大明伪君子>第223章 要命一条

第223章 要命一条 (1 / 4)

第三份奏折开始切入正题。

里面详细的讲述了如何筹建“救灾扶贫基金会”,然后又如何将乡贤祠与名宦祠合并,并且将名誉与实利相结合,给予什么优惠,然后还重点叙述了如何拍卖乡贤祠的名额。

仅仅是拍卖乡贤祠名额一项,江泉县就筹集到了两万两现银,足够应对救灾。

这……,所有人都象是吃了苍蝇一般难受。

什么时候乡贤祠的名额可以当成白菜一般的标价来卖的?

在大家的认知里,名利二字,名和利是分开来说的。

名是士大夫的专属名词,是不能与污浊的铜臭沾边的。

现在这江泉县彻底的打碎了大家的三观,将“名”直接用“利”的多少来衡量了……

这江泉县令果然是官场里的一朵奇葩!

他这么做,还是官么?

是一个被官位耽误了的商人吧?

这是不对的!

要据理力争!

可应该怎么争呢?众人一时之间有些茫然。

奏折里讲得明白,江泉县并不是“卖名”,而是有选择性地对“乐捐”最多的九人授予“乡贤”的名额。

从程序上来说,完全没有任何问题。

并且也没有全是用钱来衡量的。

没看到里面还给予一位在救灾中突出表现的,一个铜板没出的方什么镜也授予了“乡贤”的称号么?

虽然怎么看都有欲盖弥彰的味道,可好歹也算是一块遮羞布了。

现在问题来了,那些商人凭什么对乡贤的名额趋之若鹜呢?

说到底还是因为成为乡贤的好处实在太多。

国朝注重教化,每个府县都设有乡贤祠和名宦祠,尤其是乡贤祠,大点的乡镇都设有。

这样一个虚名本来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,还比不上朝廷旌表守节的寡妇。

但江泉县这一次却是把乡贤的等级提高了。

经过乡贤祠与名宦祠的合并,乡贤的好处实际已经能比肩士绅。

也就是说,商人们通过了乡贤这个名份的转化,实际上已经成了士绅阶级。

从四民之末一跃成为四民之首中的一员,社会地位大大提高。

想到这里,大家又想起之前第二封奏折里的私货。

顿时所有人都在心里大骂,大伙在不知不觉间,被那素未谋面的江泉知县给套路了。

乡贤祠与名宦祠合并的条陈,大家可都是点头通过了的,现在要怎么反悔?

上一章目录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