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爱看阅读网>都市言情>我在北大学考古>第286章:文章写好,就发我们华农的《农史研究》吧!

第286章:文章写好,就发我们华农的《农史研究》吧! (1 / 13)

大家都好奇。

都有动物考古、植物考古了,还要专门弄农业考古干啥?

这不是多此一举吗?

并非如此。

动植物考古,从内容来看,跟农业考古是重叠的。

但也有不同的地方,动植物考古只研究与人类有关的动物和植物,而不涉及农业工具、灌溉设施、农田遗迹、与农耕活动有关的画像碑刻等。

因此,从涉及的内容来看,农业考古的规模远比动植物考古更加庞大,可以形成较大规模的学科优势和影响。

不仅如此,从国情来说,动植物考古没法跟农业考古比,前者极其小众,顶多就是一个研究方向,而中国是农业大国,拥有悠久的农耕文明,因此,农业考古在反映人类农业生产的历史全貌方面更具优势。

当然,从现实的角度来说,搞农业考古指向性更强,更加容易获得农业部门的经费。

要知道高校改革之前,大量的高校并不隶属于教育部或者地方,而是部委直属。

尤其是农业类高校。

搞动植物考古影响力太小,必须要弄农业考古才行。

这也是为什么陈文骅在南昌举办古代农业科技展的时候,获得农委领导重视的原因。

这些都是后话,现在最为重要的还是把文章弄出来。

搞学术的,文章著作才是安身立命之本。

之前写石峡栽培稻遗遗存,查了不少资料,也看了不少丁颖教授的书籍,甚至一些跟农业相关的书籍也在翻看。

其中就有荆三林的《中国生产工具发展简史》和孙常叙的《耒耜的起源及其发展》,这两本书都是五十年代出版的。但,有很大的参考性,尤其是荆三林的书影响力更大。

苏亦对荆先生也不陌生,前世还看过他写的《中国石窟雕刻艺术史》,据说这本书是五十年代写的,却直到八十年代才出版。

这书也算是他了解石窟寺雕刻的启蒙书籍,以前翻看的时候,多少有些阅读门槛,对于现在的苏亦来说,这书顶多算入门级的。

就算如此,这书也还没出版。

甚至,再一次翻看对方的中国生产工具发展简史》,苏亦觉得自己未来有时间的话,也可以写类似于《中国石窟雕刻艺术史》的书籍,甚至把他对石窟寺考古的理解融入美术史之中,到时候,也是算是他系统整理石窟寺知识的集合,甚至苏亦有自信,到时候弄出来的书比荆版更加详实且有深度。

现在嘛,先把稻作起源的文章弄出来再说。

整个七十年代,发现的最为重要的水稻遗存,就是在1972年河姆渡遗址,它的发现把中国栽培水稻的历史提前到距今七千年以前,中国取代印度成为世界水稻的起源地,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。

上一章目录下一页